应届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单位前真的不考虑“生活”吗?

应届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单位前真的不考虑“生活”吗?
“你一加薪,就换了手机。我羡慕你,你不属于我们班,月薪1500。”
这是造价行业新手小白每天和朋友聊天时的一句话。我必须关注入职薪酬。在找工作之前,我总是会考虑工作的未来。工作环境怎么样?假期福利怎么样?你自己的发展怎么样?最后考虑一下,结合自身能力,很多土木工程大一新生选择咨询单位做造价,却发现入职后似乎要“活不下去了”,入职工资太低!
这种情况很常见,因为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时似乎可以考虑的工作单位很多: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咨询单位等。,但实际上,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往往是施工单位和咨询单位之间的斗争。
至于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应届毕业生迷茫是正常的。在找工作之前,他们肯定会去各大平台搜索各个工作单位的特点。他们的观点基本一致,就是如果能去建设单位,就去建设单位。确实,总的来说,建设单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也有一个事实大家有目共睹,那就是没关系,他们没有足够突出的个人能力,而且基本上他们都要去建设单位,所以在这里。
因此,与去施工单位或咨询单位相关的问题会在各大平台上披露。至于施工单位,基本都是劝导,几乎所有的缺点都呈现给大家:环境和社会脱轨,基本没有假期,一年四季没有固定的住的地方。这时,周末基本有固定工作场所的咨询单位更受关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很多人都在比较咨询单位的优势和建设单位的劣势。结果不言而喻,那么多人选择咨询单位,然后他们中的一些人遇到了开头提到的问题。
大一去咨询单位,起薪基本在1000-2000左右,甚至更低。如果家庭情况不允许,他们没有任何积蓄,所以不建议考虑直接进入造价,因为他们真的活不下去。属于这种情况的人往往建议先去施工单位两年,可以很好的过渡到这个阶段。毕竟在起步阶段,施工单位的工资还算不错,同时还包括吃住。和造价行业的初始薪资水平更适合不用担心家庭原因的应届毕业生,甚至家庭可以作为坚强的后盾(意味着他们经常在经济上帮助你)。
这一切只是为了让广大应届毕业生意识到,在考虑工作之前,也要考虑自身情况的方方面面,比如经济情况和性格情况,不要盲目选择。只考虑工作而不考虑自己是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