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工程造价审计存在的问题

摘要:本文论述了当前工程造价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信息化对工程造价审计的影响,以提高审计信息化的效率。
关键词:工程造价;审计;
一、当前工程造价审计存在的问题。
1.合同签订不规范。多数建设单位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没有规范、科学地制定合同条款,有的合同条款不明确,也没有明确赔偿责任和双方材料供应责任,难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特别是在一些包干建设项目中,很少科学合理地规定一些项目的范围、调整条件、方法等内容,导致在履行合同时缺乏有力的依据。甚至有些建设项目还没有签订合同或者即将竣工才签订合同,没有合同的意思。
2.建设项目审核不严格。现在很多施工单位对项目审核和现场施工管理失去控制。往往是施工单位说了算,并不能真正控制施工成本和质量。一些施工单位中标后,将部分工程承包给其他建筑公司。部分项目未按规定程序对超出计划投资的部分进行重新审批,行动后行动,导致申请追加资金前“饭都做熟了”。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部分基建监理、工程监理、专职审计的从业人员较少。但由于各部门的监管性质不同,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相互配合。所以有些项目会被很多部门重复审核,但有些项目会被遗漏,造成审核错误。
3.不完善的施工项目管理目前项目成本管理的各个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从内部因素分析,我国建设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尚未完善,部分施工技术人员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缺乏加强成本管理的细化工作环节,受技术和人为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控制成本支出。从外部因素分析,工程造价也会随着建筑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使得工程造价的控制充满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使工程造价急剧增加。此外,一旦建设项目的实际施工情况偏离了原设计,也会造成建设工程造价与工程预算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导致工程造价审核出现问题。
二、信息化对工程造价审计的影响1。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审计线索对真实性和准确性要求很高,审计线索的收集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收集审计线索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保证及时准确的收集,会对后续的审计产生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审计方法完全依靠审计人员在收集审计线索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现场测量,或者依靠现场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的描述然后形成相对直观的纸质文档,在时效性上有很多不足。这些信息以相对直观的纸质形式呈现给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些信息进行审计,以识别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可靠性。然而,在信息化项目管理模式下,没有直观的审计数据。呈现给审计人员的是,通过项目管理系统分析产生的各种信息,要想获得原始数据信息,只有通过特殊操作才能实现。
另外,数据信息输入的先后顺序以及各类数据之间的交互也无法直观的看到。在数据处理系统中,审计人员不能像传统审计方法那样跟踪审计和对象。2。对审计方法的影响工程造价的审计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收集审计信息、汇总计算审计数据的过程。在信息化项目管理模式下,传统的审计方法无法完成审计任务。在信息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下,审计对象的变化对审计方法有很大影响。在现代工程造价审计中,需要引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计算设备及其配套的网络审计软件系统,通过信息网络进行实时监控。因此,在未来的工程造价审计中,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必须以计算机为工具,以互联网为平台来开展工程造价审计。3。对审计人员的影响传统审计方法要求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具备工程造价相关专业知识,能够胜任工作。然而,在信息化项目管理模式下,工程造价审核人员不仅要具备工程造价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网络技术和工程造价软件的配套应用水平。此外,工程造价审计人员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和管理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实现审计信息化,单靠自己是不行的。审计信息化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协同工作。
1.对审计准则和标准的影响由于审计线索收集方式的改变,审计方法的改变,审计人员要求的提高,审计信息化的实现必然会对审计准则和标准产生影响。如审计人员标准、建设项目审计标准、审计档案管理标准、审计效果衡量标准等要适应信息化审计的新要求。
三、工程造价审计面临的新要求全面实现工程造价审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任务。为了实现工程造价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保证工程建设资金的高效使用,工程造价审计面临着新的要求。
1.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为了推进工程造价审计的信息化进程,首先要培养工程造价审计从业人员的信息意识。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了解建筑市场,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对建筑市场的宏观调控和决策有赖于了解大量的工程信息。相关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加强信息化的宣传,使相关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和人员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
2.制定与工程造价审计信息化相匹配的政策文件和评价体系。虽然目前有一些工程造价信息网,但是工程造价信息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和分类编码,导致这些信息无法共享。为了高效合法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要求相关工程造价软件供应商设置统一的网络接口。此外,这些信息应与建设领域的信息政策环境相衔接,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工程造价审计评价体系标准和技术标准,为信息化工程造价审计提供权威依据和保障。
3.扩大信息数据库的容量,增加信息的覆盖面。在工程造价领域,已经建立了一批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库,但从内容上看,只是一些材料价格等信息资源,从数量和质量上看,离工程造价信息的产业化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为了真正实现工程造价信息的产业化,必须扩大信息资源库的容量,并在增加资源库容量的基础上保证信息资源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造价信息用户的需求,为工程造价审计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4.为信息产业提供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需要大量资金。为有效解决资金问题,信息化建设主体应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此外,为了充分调动各方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5.为工程造价信息提供良好的交易平台工程造价信息市场是信息转化为价值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既有信息资源的需求者,也有提供者。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者,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他们了解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高效。对于信息提供者来说,要保证自己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拓宽信息领域,增强服务意识。此外,相关管理部门或相关企业应有效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建立行业覆盖面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工程造价信息市场,让人们更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空前发展的今天,信息市场的载体可以选择互联网作为工程造价信息的载体。
6.加快培养适应信息化需求的专业人才。工程造价审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工程造价的专业人才。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工程造价审计信息化的重要保证。要建立相应的人才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支强大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专业人才队伍,以适应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四、结论目前,我国工程造价审计正处于从传统审计向信息化工程造价审计的过渡阶段。为了真正实现工程造价审计信息化,必须加强现有工程造价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和评价体系,为信息化提供良好的交易平台,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工程造价审计信息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推进我国工程造价审计信息化的进程。